欢迎访问 重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城市“有机”更新 幸福“近在咫尺”——从山城步道和城市公园中感受大美重庆

来源:重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时间:

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区的戴家巷崖壁步道,是一条建在山坡上的步道,呈Z字形在陡坡上蜿蜒盘旋。虽然它只有700多米长,但是沿途的黄葛树、吊脚楼、古城墙等“老重庆”元素,却能让行走其间的人真切感受到悠长的城市记忆。

“戴家巷步道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居民区。以前许多地方杂草丛生,去年被整饬一新后,迅速在网上走红。”4月初,市民周夏带领几个四川来渝的朋友来到戴家巷,他说,这里虽然是条步道,但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山地公园。它上方是戴家巷,下端连着滨江路,高差近60米,紧邻赫赫有名的洪崖洞。站在步道上,层次分明的城市风光和碧波荡漾的嘉陵江景尽收眼底。

“重庆还有许多类似戴家巷的街巷步道。到这些地方‘打卡’,既能看到洪崖洞、江北嘴等地标性建筑,也能感受到城市浓郁的烟火气。”周夏不止一次向外地朋友推介。

“四季有花、推窗见绿、出门有景。我现在下班都喜欢走路回家,路线能串联起几个街边小公园,每一公里都能感受不同的韵味。”家住北碚区的市民何静感叹。

重庆之美,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像周夏、何静一样的市民,发出如此感叹,深爱眼前这座山水之城?

生态之美:滨江公园坡坎崖公园口袋公园美不胜收

春夏之交的南滨路风景如画。在雅巴洞湿地公园内,青翠挺拔的树木与形状各异的水池相互点缀,倒映出天空与对岸的景色,美轮美奂,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

“这里以前是荒坡,近几年进行了整治,打造出一块心旷神怡的美丽之地。”与姐妹们一道来散步的胡女士说,她特别喜欢公园内的大鱼海棠广场,那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安逸。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长滨路珊瑚公园、江北嘴江滩公园、雅巴洞湿地公园、磁器口滨江段、盘溪河入江口段、花溪河湿地公园、相国寺码头片区、李子坝片区、二塘段、九龙滩等“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项目建设。目前,九龙滩、磁器口老码头、长滨路东储段、江北嘴江滩公园一期、大鱼海棠广场等重要节点公共空间已建成开放,市民亲水近水更加方便。

为让市民欣赏到更多绝佳风景,重庆不仅围绕江岸做文章,还巧用“山资源”打造立体公园。

将杂草丛生的荒坡变身风景如画的“绿毯”,就是重庆在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创新。

一座高差达70米左右的荒坡能干什么?两江新区的回答是:打造具有山地运动功能的坡坎崖公园。

进入4月,气温日渐回暖。两江新区人和街道万年路附近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旁边的坡坎崖公园“打卡”、散步、运动,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时间回溯到3年前。当地居民听说小区周边的坡坎崖将进行改造时,不少人并不看好。他们觉得这个长期泥泞不堪、连建筑都修不起的荒坡要变身公园,不是一般的难。

事实给予了回答。两江新区城市管理人员利用叠石造景的手法,对堡坎、边坡进行了全面立体绿化美化,不仅修建了绿境攀岩、亲子乐园、健康跑道、滑草区等,还打造了以桃花、李花、玉兰等为特色的漫山花廊景观。不久前,两江新区山地运动公园还被评为2021年“重庆市最美坡坎崖”。

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绍,我市2019年启动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1348个,面积2990万平方米。许多荒坡旧貌换新颜,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重庆除了利用山水资源营造疏朗、大气之美,在城市角落和背街小巷处也下足“绣花”功夫,致力于培育烟火气,打造精致美。

4月26日,渝北区舟济园鲜花绽放。家住附近的王奶奶像往常一样,约上邻居逛起公园。“以前这里总是灰扑扑的。现在改造好了,环境更美了,一进园区心情都好了。”她笑着说。

这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之不易。渝北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舟济园原是块闲置的绿地,植物老化、枯死严重。去年,该中心对这里进行了提档升级,不仅补种了乔木、灌木等植物,还增加了公厕、自动饮水机等设备。环境变好了,来“打卡”的人也多了起来,周边居民都喜欢来这里坐一坐。

在中心城区,像舟济园一样如珠玉般散落城区的口袋公园还有不少。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绍,针对山地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重庆充分利用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等,通过栽植树木,增加座椅等方式,打造出一批口袋公园。市民在不经意之间转角就能遇见绿,更多美不胜收的风景就在自己身边。

活力之美:山城步道体育公园为居民健康加油

4月23日上午,北滨漫行步道江风习习。不少跑友迎着阳光大步奔跑。旁边的自行车道上,三五成群的骑手们正挥洒汗水。

“重庆梯坎多、坡地多,以前可供骑车的地方很少,在公路上骑行也很危险。自从两年前家门口有了专门的自行车道后,我一有空就过来锻炼。”吴伟东是有着20多年骑龄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北滨路建成专业的自行车道和人行慢跑道,对他来说是个福利。

据了解,以前的北滨路人行道狭窄,路面宽度只有3米。为满足周边居民渴望更多休闲健身空间的诉求,在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中,江北区结合北滨路滨水空间打造启动了漫行步道建设,将北滨路嘉华大桥段至石门大桥段的人行道路面宽度从3米拓宽改造为15米,还同步建成由自行车道和跑道组成的运动环道。因为这条步道兼顾了人行、运动属性,投用不久就成为周边居民的乐园。

像北滨漫行步道一样动感十足的山城步道还有不少。位于大渡口区义渡古镇附近的重钢步道,去年一期工程建成,是中心城区首条“崖线上的有氧跑道”。这条步道把城市建设区域和滨江零星分布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将骑行、步行贯通于一体,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通过步道到达江边及各旅游点。如今,饭后逛步道成为当地居民的新乐趣。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造高品质的山城特色慢行系统,我市积极推进集“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网络,计划2019年至2022年,在中心城区建设17条约353公里重点山城步道。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半山崖线步道、重钢步道、缙云山步道等17条山城步道已全部开工,盘溪河步道、歌乐山步道、沙磁步道、南山步道等10条、约300公里已经完工。

让更多市民不出远门就能跑起来、动起来,我市还充分利用边角地,把体育元素融入居民生活。

刘光国在北碚区朝阳街道南京路小区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以前总为去哪里健身发愁,现在不会有这个烦恼了。北碚体育运动公园建在‘家门口’,随时都可以去运动一下。”刘光国说,北碚体育运动公园功能齐全,既有种类多样的健身设施、干净宽敞的跑道,也有焕然一新的篮球场、童趣十足的游乐设施,可满足老中青幼各年龄人群的运动需求。

不仅如此,我市许多地方还根据用地条件,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比如,九龙坡区华龙家园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紧邻公租房,丰富了周边公园绿地和健身游憩的公共空间;渝中区民乐村体育文化公园结合地理条件及周边居民需求,科学设置各类运动设施,广受周边居民欢迎……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是解决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在满足全年龄阶段人群体育锻炼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公园活力。”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底,主城都市区已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09个,服务周边居民约280余万人。

人文之美: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在山水之间感受乡愁

上个星期,家住渝中区南纪门街道的设计师张先生来到山城巷。

“山城巷是重庆的‘建筑博物馆’。里面的仁爱堂、厚庐石库门、抗建堂等,每一个都有一段故事。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感和火锅、咖啡等新风旧俗交融的烟火气,是我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两次。”他表示。

对重庆文化喜爱有加的不仅是本土居民。湖南游客詹女士告诉记者,重庆有许多文化遗址和旅游资源,但不少景点比较零散。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手段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不仅能更全面展现出重庆旅游的吸引力,也为各方深入探索山城历史地理、感受市井文化提供新的路径。

如何让市民和游客畅享城市人文之美?重庆的做法是“串珠成链”,依托本地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建设山城步道。我市把山城步道定位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希望通过山城步道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达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目的。

比如,位于渝中区和沙坪坝区之间,串联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虎头岩公园、平顶山文化公园等5个现有公园约30个文化资源点的半山崖线步道,是探访古渝之源、览胜母城之巅的好去处。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截至目前,步道主线虎头岩—佛图关段、三层马路段以及支线渝中区段已基本建成,沙坪坝段也已基本建成。

再比如,以追忆红岩精神及传承传统巴渝文化为主题的沙磁步道,串联了白公馆、渣滓洞、磁器口三大景区和清水溪、凤凰溪两大溪流,充分融入红岩、沙磁文化元素。尤其是其中的川外小铁路,以上世纪60年代的“特钢铁路”为基础进行修缮改建,途中穿越渣滓洞隧道等多处红岩文化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步道。自2020年建成以来,该步道每天都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

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庆中心城区,17条重点山城步道串联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350余处,平均每一条步道上有20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许多知名景点也散布在山城步道沿线。这些山城步道建成后,将给更多市民和游客带来新的城市体验。

在山水美景中领略多彩的文化,重庆不仅在山城步道建设上重点发力,文化公园修建也给市民带来精神和生活的双重享受。

“在二厂‘打卡’后偶然来到鹅岭公园,没想到有太多意外之喜!”曾在重庆读大学的曹鑫,前段时间回重庆出差故地重游。他惊喜地发现鹅岭公园内有不少外国领事馆旧址,雅致的园林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就连公园内的石板路也非常古朴,让他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

鹅岭公园的变化,源于去年该公园对园内的抗战文化遗址实施了更新提质工程,在保存历史遗址的同时彰显巴渝传统园林特色。未来,鹅岭公园将成为凸显悠久历史和本土记忆的重庆文化地标,展现重庆国际交流历史。

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绍,目前,重庆城市公园(包含游园)总量已达2000多座。为进一步凸显城市公园的人文品质,我市去年10月出台了《重庆市城市公园更新提质技术导则(试行)》(简称《导则》),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关于城市公园更新提质的技术导则之一。《导则》规定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体现公园原有的风貌、历史文化特征与特色,建筑外观应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相协调。该人士同时表示,我市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园更新提质工作常态化开展,科学规划公园内生态景观、服务设施、健身场地等,并注入地域特色文化。

镶嵌于重庆山水肌理间的步道和公园,已经成为大美重庆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重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更多市民能感受到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美景,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