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500余名残疾对象个性化康复服务需求,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采取“一人一案”方式,为不同类别的残疾对象,量身定制医疗康复、生活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服务方案,让残疾对象“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医疗康复
助力残疾对象身体功能恢复
残疾对象小先(化名)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虽已做双下肢畸形松解术,但仍不能独自站立行走。长短腿明显,双髋、双膝、双足畸形,髋部、双下肢多处关节疼痛不适,完全瘫卧在床20余年。
康复治疗期间,医生们针对小先的具体情况,为她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电子生物反馈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小先已经可以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为帮助更多残疾对象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将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相结合,采用传统中医药、针灸、推拿、小针刀技术、艾灸与现代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疗法及康复护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残疾对象恢复身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生活康复
提升残疾对象生活质量
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娇娇(化名),双手轻度功能障碍、跛行、轻微语言表述不清。通过生活护理人员对娇娇入住适应性照护观察及评估,发现她不能独立穿脱衣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针对娇娇的情况,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为她量身制定了个案生活康复训练方案,希望通过护理人员示范及协助她穿脱衣裤、指导她穿脱衣裤、独立穿脱衣裤三个阶段的训练,让她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为期半年的生活康复训练中,娇娇不但学会独立穿脱衣裤,还增进了与护理人员的感情。现在,娇娇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
为提升残疾对象生活质量,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对象,精准制定差异化生活康复训练方案。比如,为肢体残疾明显的服务对象开展康复辅具使用训练,为部分智力残疾的服务对象开展基本生活技能康复训练,为部分精神残疾明显但生活自主能力较好的服务对象开展生活技能保持康复训练……通过长期生活康复训练,残疾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康复
让残疾对象更好融入社会
小渝(化名)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初到院时少言寡语,对外界充满戒备。了解到小渝渴望成为一名盲人按摩推拿师时,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外出就业方案。通过链接多方资源、提供就业培训及就业信息等,小渝顺利完成盲人按摩职业培训,进入一家专业盲人按摩机构实习。
为增强残疾对象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自信心,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为残疾对象提供了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通过对残疾对象个人能力的评估,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康复课程,帮助智力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残疾对象提高个人素养。开设树叶书签制作、手工滴胶制作、烘焙等职业康复课程,帮助有就业需求的残疾对象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具备回归社会条件的残疾对象,采取“一人一策”的康复服务方式,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截至目前,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已累计开展教育康复服务440次,参与人数2680人次;职业康复服务40次,参与人数240人次;帮助1名残疾对象回归社会就业。
来源丨重庆市民政局
供稿丨市第二社会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