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马有度传承工作室跟师医案
(邹洪宇)
2022年5月—2023年3月
目 录
案一、阴囊湿疹案 1-2
案二、头痛案 3-4
案三、泄泻病案 5-6
案四、便秘案 7-8
案五、便秘案 9-10
案六、蛇串疮案 11-12
案七、牙痛案 13
案八、尿频案 14-15
案九、虚损病案 16-17
案十、不寐病 18-19
案十一、郁证案 20-22
案十二、紫斑病案 23-25
案十三、盗汗案 26-27
案十四、肋痛案 28-29
案十五、痤疮案 30-31
案十六、痤疮案 32-33
案十七、郁证案 34-36
案十八、胃痞案 37-38
案十九、小儿咳嗽 39-40
案二十、湿疹案 41-43
案一、阴囊湿疹案
邱×,男,29岁,焊工,初诊:2022年11月29日。
主诉:阴囊潮湿瘙痒2+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感阴囊部无疹瘙痒,潮湿,夜间为甚,时起干屑,时潮湿,尿不尽,尿分叉,眠欠安,可睡6小时,多梦,房事后身软,晨起口干苦,小便黄,刻下诊:阴囊苔藓样变。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有力。
辨证分析:湿热内蕴,兼夹风热。
治则治法:清利湿热,疏散风热。
处方:龙胆草10g 黄芩30g 柴胡12g 泽泻30g 车前草30g 生地30g 丹皮12g 银花30g 连翘3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蝉衣10g 僵蚕6g 炒枣仁30g 防风10g 甘草6g。七剂,一日一剂,分三次服。
二诊(2022年12月5日):服药后阴囊潮湿瘙痒减轻,已不起屑,眠欠安,梦多,尿仍不尽,湿裤,舌质淡红,苔白。脉象:脉弦有力。
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蝉衣10g 僵蚕10g 生地30g 丹皮12g 泽泻20g 车前草3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甘草6g 。七剂,煎服法同前。
按:阴囊潮湿瘙痒,中医认为其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肝经绕阴器,肝经湿热下注,故见阴肿,阴痒,阴汗。治疗以清利肝经湿热为主。湿热生风生虫致皮肤瘙痒,马师习用银翘消风散以疏风清热止痒,再合加味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催眠。
案二、头痛案
覃×,女,39岁,初诊:2022年5月31日。
主诉:见风头痛8年,失眠5年。
现病史:患者8年前因小产受风后出现头顶凉,怕风,甚者夏天仍需戴帽,反复感冒,受风则头痛发作或加重,并鼻塞流清涕,经期头痛加重,6年前患“甲肝”,其后出现胃脘不适,纳食不佳,食温性食物则咽痛,口臭,腋下汗臭,鼻腔热,5年因带小孩辛劳致睡眠差,多梦,甚者通宵不寐。
舌脉象:质淡红,苔薄白。 脉象:脉沉缓。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胃失和降,风邪外袭,清窍不利。
治则治法:调和中气,养血安神、疏风通窍。
处方:苏叶10g 防风10g 白芷15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茯神30g 法夏12g 黄连10g 延胡15g 鸡血藤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炙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6月7日):药后头痛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可睡6-7小时,仍多梦,胃纳如常,月经先期,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守方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6月14日):经期第1天痛经,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原方加当归12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22年6月28日):药后头痛明显减轻,略怕风,有头昏,可睡6-7小时,多梦,口苦、口臭、腋下臭汗好转,胃纳如常,痛经未复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去当归原方再服7剂,煎服法同前。
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之气血,皆上奉于头,外感诸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可导致头痛。内伤头痛,或气血虚弱无以上荣于脑,或瘀血痰浊,阻塞经络,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发生头痛。本例见风头痛,发生于小产后受风,小产可伤中气,中气升降不畅,清阳不升则头昏头痛,浊气不降,胃失和降,则胃脘不适,纳食不佳,并见口臭、腋下汗出、咽痛、鼻腔热等诸症。产后当风,风性开泄,风夹寒气侵袭上窍,冒犯清阳之府,寒邪收引使清阳不得舒展上供清窍,又加重头痛。再加上照料小孩,辛劳操持,心神不得放松而难宁,耗伤气血,致不寐。因此针对外感加内伤的复杂病机,马师紧紧守住脾胃中气不足的基本病机,以半夏泻心汤加以调和,恢复脾升胃降中气运转,又以酸枣仁汤合对药延胡、鸡血藤、夜交藤、合欢皮以益气养血安神,再合苏叶、防风、白芷、川芎以疏风通窍,诸方合用,紧守病机,终使诸症得除。
案三、泄泻病案
钟xx,男,49岁,初诊:2022年7月6日。
主诉:便溏10年。
现病史:便溏10年,每日4-6行,晨起未进食前泻两次,进食后半小时也必腹泻1次,无粘液,无里急后重,延迟入厕则腹痛,晚餐后腹胀,睡眠可。
舌脉象: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慢性腹泻;中医诊断:泄泻病;
辨证分析:肝脾不和,脾失健运。
治则治法:补脾柔肝,清热升津,利湿止泻。方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防风10g 白芍30g 炒白术15g 陈皮10g 广木香10g 葛根30g 黄芩15g 黄连10g 焦山楂15g 车前草30g 茯苓30g 泽泻15g 猪苓12g 石榴皮12g 诃子10g 莲子10g。7剂,1日1剂,分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2年7月13日):药后便次减为日两行,无腹痛,晚餐后腹胀也减,原方加甘草以缓中,加大石榴皮、诃子剂量,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7月20日):本周有3天每日便次3次,有4天每日腹泻1次,腹胀减。予以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理气除湿,加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党参30g 炒白术20g茯苓30g陈皮10g法夏12g广木香10g砂仁10g(后下)泽泻20g车前草30g 葛根30g 黄芩12g 黄连6g 焦山楂15g 石榴皮15g 诃子12g 炙甘草6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按:慢性腹泻多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本例特点是久泻伴腹痛。脾虚不运水湿,湿郁中焦可碍脾化热,以痛泻要方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以葛根芩连汤以升津止泻、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佐以广木香、焦山楂理气化食,以车前草、茯苓、泽泻、猪苓以淡渗利湿,宗利小便实大便之旨,以莲子补脾止泻,石榴皮、诃子涩肠止泻。如有呕吐者,可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案四、便秘案
陈XX,女,62岁,初诊:2022年10月18日。
主诉:大便干燥,难以排出6+年。
现病史:大便干燥,难以排出6+年,甚则大便秘结,4-5日甚则6-7日一行,无便意,无腹胀痛,每次均肛裂出血,月经前2-3日大便更燥难解,随着年龄增加,大便难更甚,口咽干燥,或心烦,口臭,需服大黄泡水才可解,食可,寐欠安,安慢月罗环后已停经9年。
舌脉象:舌红少津,脉细涩。
辨证分析:阴液不足,肠失濡润。
治则治法:增液行舟,润肠通便。枳术丸加减。
处方:生白术50g 枳壳15g 生地30g 地榆30g 槐花15g 决明子30g 郁李仁30g 肉苁蓉30g 炒枣仁30g 当归12g 丹参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2年10月25日):药后大便每日行,偶有一日两次,成形,肛裂出血已愈,食可,偶有嗳气,口臭,眠欠安。舌尖红,苔白,脉缓。效不更方,枳术丸减量,去地榆、槐花。处方:生白术30g 枳壳15g 肉苁蓉30g 郁李仁30g 决明子30g 生地20g 白芍15g 当归12g 丹参30g 炒枣仁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随证加减,半年内者大便已基本正常。
按:高热病持续不解,损伤津液,或汗、利太过,或产后失血过多,血虚不润,或素体阴液不足,或脾胃虚弱,营血化源不足,不能输津下润大肠,或年老肾虚,津液虚衰,均能导致大肠阴液亏损,若虚坐努责,长期便秘,也可引起痔疮和肛裂。正如《医宗必读》所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因此,大肠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肛裂出血临床常见,以产后妇人及老人尤为多见。马师喜用枳术丸加决明子、肉苁蓉、郁李仁组成加味枳术丸,对于津液不足肠道干涩大便难解之症,尤有良效,即健脾消食,行气化湿,又增液行舟,方中以大剂量生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益气,以助脾之运化,枳壳为臣,破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用量重于枳壳,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之中,佐以决明子、肉苁蓉润肠通便,郁李仁润燥滑肠。患者肛裂出血,以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酸枣仁即养血安神,又可润肠通便,当归、丹参即补阴血助肠道津液,又活血调经。
案五、便秘案
陈X,女,48岁,初诊:2022年11月18日。
主诉:大便干燥,难以排出10年。
现病史:大便干燥,难以排出10年,甚则大便秘结,4-5日甚则6-7日一行,无便意,无腹胀痛,每次均肛裂出血,月经前2-3日大便更燥难解,随着年龄增加,大便难更甚,口咽干燥,或心烦,口臭,需服大黄泡水才可解,食可,寐欠安,安慢月罗环后已停经9年。
舌脉象:舌红少津,脉细涩。
辨证分析:阴液不足,肠失濡润。
治则治法:增液行舟,润肠通便。枳术丸加减。
处方:生白术50g 枳壳15g 生地30g 地榆30g 槐花15g 决明子30g 郁李仁30g 肉苁蓉30g 炒枣仁30g 当归12g 丹参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11月25日。药后大便每日行,偶有一日两次,成形,肛裂出血已愈,食可,偶有嗳气,口臭,眠欠安。舌尖红,苔白,脉缓。效不更方,枳术丸减量,去地榆、槐花。处方:生白术30g 枳壳15g 肉苁蓉30g 郁李仁30g 决明子30g 生地20g 白芍15g 当归12g 丹参30g 炒枣仁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随证加减,半年内者大便已基本正常。
按:高热病持续不解,损伤津液,或汗、利太过,或产后失血过多,血虚不润,或素体阴液不足,或脾胃虚弱,营血化源不足,不能输津下润大肠,或年老肾虚,津液虚衰,均能导致大肠阴液亏损,若虚坐努责,长期便秘,也可引起痔疮和肛裂。正如《医宗必读》所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因此,大肠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肛裂出血临床常见,以产后妇人及老人尤为多见。马师喜用枳术丸加决明子、肉苁蓉、郁李仁组成加味枳术丸,对于津液不足肠道干涩大便难解之症,尤有良效,即健脾消食,行气化湿,又增液行舟,方中以大剂量生白术为君,重在健脾益气,以助脾之运化,枳壳为臣,破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用量重于枳壳,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之中,佐以决明子、肉苁蓉润肠通便,郁李仁润燥滑肠。患者肛裂出血,以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酸枣仁即养血安神,又可润肠通便,当归、丹参即补阴血助肠道津液,又活血调经。
案六、蛇串疮案
熊XX,女,60岁,初诊:2023年1月16日。
主诉:左腰左臀部疼痛、簇状水疱1周。
现病史:患者诉1周前左腰左臀部突然出现针刺样疼痛,自贴膏药,疼痛未见明显改善,反而加剧,并且发现疼痛处有成群水疱。现症见:心烦急躁,口苦咽干,食纳不香,夜间痛甚,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短少。查体:左腰左臀部及其周围皮肤鲜红色斑片,其上有集簇性小水疱,中间间隔有正常皮肤,局部触痛明显。
舌脉象: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
辨证分析:肝胆郁热。
治则治法:清肝胆、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0g 柴胡15g 黄芩30g 生地30g 车前草30g 决明子30g 延胡索30g 赤芍15g 丹皮12g 银花30g 连翘30g 甘草6g 大枣12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3年1月23日):服上方7剂后,病情明显改善,大便已通,水疱已干燥结痂,但仍有疼痛,影响夜间睡眠。上方药量减少, 去柴胡、决明子,佐以养血安神酸枣仁。处方:龙胆草6g 黄芩20g 生地30g 赤芍15g 丹皮12g 泽泻15g 车前草30g 延胡索20g 银花30g 连翘30g 甘草10g 大枣12g。7剂。
三诊(2023年1月30日):服上方14剂,疼痛大减,皮损处遗留色素沉着,临床愈合,处方:黄连10g 黄芩20g 生地20g 赤芍15g 丹皮12g 银花30g 连翘30g 延胡15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紫草6g 甘草10g 大枣12g。5剂以善后。
按:该患者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致肝胆湿热,湿热毒邪外溢肌肤而发,湿热毒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瘀滞,故疼痛剧烈。综观其内外征象,病位在肝胆,病性属热,舌脉表现为一派实热之象。故施以清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汤,使用大量苦寒泻热之品,清肝胆之湿热,兼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再合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车前草清利湿热从小便分消,决明子清肝火并润便通便,使肝胆之火从大便清泻,重用延胡索30g以行气止痛,加赤芍、 丹皮以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使邪去正安,络通痛止。
案七、牙痛案
唐XX,女,62岁,初诊:2022年8月5日。
主诉:反复咳嗽4年,伴牙痛3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反复咳嗽4年,不寐1年,服中药后咳嗽,近3日出现左侧磨牙,疼痛不止,已腐蚀掉块,有浮动感,不敢对咬,牙龈红肿不明显,大便秘结,小便量少。
舌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细缓。
西医诊断:左侧牙髓炎;中医诊断:牙痛。
辨证分析:虚火犯络。
治则治法:补肾泻火、益髓固齿、消肿止痛。方用双骨蜂韦汤合枳术丸加味。
处方:地骨皮20g,骨碎补15g, 露蜂房12g,石韦30g,银花30g,连翘30g,枳壳12g,生白术30g,郁李仁30g,决明子30g,生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食辛温燥烈之品。
二诊(2022年8月12日):述服上方7剂后牙痛明显减轻,现牙痛已止,大便畅通,因患者仍有咳嗽,予以杏苏止嗽散加减,随访半年未见牙痛复发。
按:本患因平素肺虚咳嗽,肺金失于固摄收敛,加之失眠阳不入阴,虚火不浮,循经上儿牙床,伤及龈肉,损伤脉络则发为牙痛。热易伤津,耗损津液,则大便秘结,小便短。以双骨蜂韦汤合补肾泻火、益髓固齿、消肿止痛,以枳术丸加郁李仁、决明子以行气通便,使便通胃气降,虚浮之火也随之下降,诸药合用,使火降、邪祛、络通,则牙龈肿痛自减。
案八、尿频案
杨XX,女,63岁,初诊:2022年6月23日。
主诉:气短乏力、尿频1月。
现病史:1月来感气短懒言,提气无力,畏寒肢冷,须穿鞋子才能入睡,眠差多梦,尿频不急,无尿痛,夜尿4-5行,月经先期,量极少,潮热汗出。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细缓。
西医诊断:生理性尿频;中医诊断:尿频。
辨证分析:脾肾不足,气阴两虚。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滋肾健脾。方用参芪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减。
处方:生晒参10g 黄芪30g 熟地20g 丹皮10g 枣皮15g 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淫羊藿20g 仙茅6g 知母30g 黄柏10g 炒枣仁30g 炙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6月30日):潮热汗出减,去二仙汤,仍气短懒言,畏寒肢冷,眠差多梦,尿频,续以参芪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处方:生晒参10g 黄芪30g 熟地20g 丹皮10g 枣皮20g 山药30g 茯神30g 泽泻15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0g 当归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炙甘草6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按:患者有气短懒言,提气无力,畏寒肢冷的脾肾气虚症候,有眠差多梦,尿频虚火外浮肝气横逆的症候,也有月经先期,量极少,潮热汗出的阴血不足症候,因此治疗时围绕此病机,予以参芪地黄汤补肾健脾,益气养阴,二仙汤加减泻肾火,调冲任,再合酸枣仁汤加减予以治疗。
案九、虚损病案
杨XX,女,63岁,初诊:2022年7月23日。
主诉:身软乏力,动则烘热汗出1年。
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原因感食后胃胀,食少,气提不起来,头晕目眩,耳鸣,畏寒,身软无力,夜难寐。动则身发烘热而汗出,右下腹隐痛,腰膝酸软无力。察与诊:面色晦暗,两眼无神。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缓。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虚损病案。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治则治法:补中益气,行气解郁。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晒参10g 黄芪30g 生白术30g 陈皮10g 当归12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12g 白芍20g 炒枣仁30g 焦山楂15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用药思路:补中益气汤原方,辅以枳壳行气,白芍柔肝以解右下腹隐痛,合以炒枣肚以养血安神,气虚有食滞以焦山楂取其焦香化湿,更益补中原方。
二诊(2022年7月30日):药物睡眠有好转,头晕目眩,耳鸣减,右下腹隐痛减,仍胃胀,食少,气提不起来,身软无力,动则身发烘热而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守方再进14剂。
三诊(2022年8月14日):精神好转,夜可卧。饮食增加,气短乏力、烘热汗出减,仍腰膝酸软无力。前方去枳壳、白芍,加杜仲15g再进7剂。
按: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所赖,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气不达四肢则手足酸软无力,气不达上窍则眩晕耳鸣,失眠多梦。马师认识到中气对人的重要性,中气不足的病症极多,只要认准中气不足的病机,即可使用,配伍得当,常收可喜效果。
案十、不寐病案
韩X,女,31岁,初诊:2022年7月19日。
主诉:胃胀、不寐2月。
现病史:2月前因天热贪吃西瓜、冰糕后出现胃胀气,嗳气,食不佳,不烧心,不返酸,反复口腔溃疡,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患者近两月来入睡难,易醒,月经先期,半月尽。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缓。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病。
辨证分析:中气失运,胃气上逆。
治则治法:和胃降逆、养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合半夏黄连汤合四物汤加减。
处方: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茯神30g 延胡15g 鸡血藤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郁金15g 法半夏12g 黄连10g 生地20g 白芍2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8月30日):药后睡眠明显好转,仍胃胀,嗳气,口腔溃疡未愈,月经已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缓。处方:藿香10g 苏叶10g 广木香10g 砂仁12g(后下)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0g 茯苓30g延胡15g 鸡血藤30g 郁金10g 交藤30g 法半夏12g 黄连10g 当归12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随访上症已除,未复发。
按:《素问·逆调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足阳明胃经之脉从头走足自上而下,故经气上行为逆。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致使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气逆于上,浊气不降,积于上则失眠多梦,反复口腔溃烂,积于中,则胃胀胃痛胃不和顺,本例因夏月贪食冷凉食物伤脾胃中气起病。从临床看,“胃不和”固然可以引起“卧不安”的现象,但“卧不安”也可以引起“胃不和”的情况,特别是长期睡眠不安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患者素有慢性胃肠病因为失眠而引起治而少效,出现如腹胀、嗳气、食欲不振、食不知味、消化不良等,通过改善睡眠有助于胃肠病的康复。治疗从安神与和中两途入手,起效更速,疗效更稳定 。本例先用酸枣仁汤合双藤双粉安神助眠,合半夏黄连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对失眠有效,但对胃胀效欠佳,故又加入藿香、苏叶、广木香、砂仁等理气和中之品,即和胃降逆,又理气和中,气行胀消,故胃胀、不寐均减。
案十一、郁证案
张X,男,26岁,初诊:2022年7月13日。
主诉:戒毒后焦虑、失眠、烦躁3年。
现病史:服冰毒多年(从16岁开始服),已强制戒毒3年,未再复吸,但3年来自觉头空旷无所主,记忆力明显减退,坐卧不安,焦虑烦躁,情绪不稳,郁郁寡欢,彻夜难眠,服西药“奥氮平”可入睡,但睡不沉。
舌脉象:质胖大淡红,苔腻,脉浮滑。
西医诊断:戒毒后遗症;中医诊断:郁证。
辨证分析:气阴两虚,魂不守舍。
治则治法:益阴敛阳,舒郁平肝、镇惊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合柴芍龙牡汤加减。
处方:炒枣仁20g 知母20g 川芎10g 茯神20g 延胡索15g 鸡血藤30g 合欢皮30g 郁金15g 柴胡10g 白芍20g 龙骨20g 牡蛎20g 浮小麦20g 甘草6g 大枣10g。14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7月27日):药后失眠好转,精神好转,精神好转。舌象:质胖大淡红,苔腻。脉象:脉浮滑。守方加大剂量,处方: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茯神30g 延胡索15g 鸡血藤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 郁金15g 柴胡15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甘草6g 大枣10g。14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三诊(2022年9月7日):能入睡,仍有梦,服奥氮平可睡8小时,对其母亲有迁怒情形。舌淡红,苔浅黄,脉滑略数。因本诊患者表现出痰热扰心情形,故改酸枣仁汤为黄连涤痰汤合柴芍龙牡汤。处方:胆南星10g 法半夏10g 黄连10g 陈皮10g 茯神30g 竹茹12g 枳壳10g 石菖蒲10g 柴胡15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随访患者情绪已然平稳,能入睡,能工作。
按:吸毒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烟毒进入人体,强制性地代替了元气的激励催化功能,成为激励脏腑功能旺盛的兴奋剂,及促使营气阴精化生阳气的催化剂。吸食日久,人体对烟毒会产生强烈的病态依存关系而成瘾性,故不断吸入以保持一定的浓度,才能激励催化阴精化生更多阳气,而使人体功能处于暂时的亢奋状态(阴虚阳亢),表现如心情愉悦欣快,精神大振,干活有力(较不吸烟时),整夜不睡,或性欲旺盛等,但人体生理功能对烟毒刺激的敏感性随时间的推移而迟钝,故吸入的量只有越来越多,才能保持亢奋状态,若不吸或吸少,烟毒在体内浓度没有或过低时,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的戒断反应,表现为反复出现强迫性的强烈吸毒欲望,同时扰乱脏腑及全身气机,出现烟毒减少综合征表现,如涕泪交流,阿欠频频,心里如动物抓捞样难受,全身自感无一点力气,畏寒寒战,全身关节肌肉痛,心慌心急,气短,阳痿,及烦躁不安,焦虑难宁,彻夜不眠,理智丧失,胡骂乱砸,撞墙自伤等症。为了获得毒品,丧失理智,丧失人格尊严,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烟毒吸入过多,烟毒过分激励脏腑,易导致脏腑功能衰竭而猝死。本例虽已戒毒,但生理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仍残留影响。其主要表现三方面:睡眠障碍,包括入睡难、易醒、早醒;躯体症状,包括肌肉关节疼痛、全身难受、四肢不适、全身乏力;焦虑情绪,包括心慌、烦躁不安、纳差等。
本病因吸毒干扰元气、扰乱心神,虽戒断后仍后遗气阴不足、魂不守舍的神志病变,故治疗以调摄情志为要。马师习用陈源生老中医的柴芍龙牡汤治疗情志疾病,认为此方妙就妙在升肝木降胆火,敛神聚精、培土利湿,从肝着眼而及心肾,具有柔润熄风、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的功能,配以酸枣仁汤养血安神,再加马师“双粉双藤方”治疗,其效果更佳。
案十二、紫斑案
杨X,女,61岁,初诊:2022年7月23日。
主诉:下肢皮肤出现密集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1月,
现病史:1月前患者自诉下肢皮肤出现密集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到西南医院、附二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皮疹未高出皮肤表面,抹之不碍手,不痒不痛,色泽鲜红,纳可,神疲倦怠,面色少华,偏头痛,大小便正常,睡眠欠佳。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紫斑病。
辨证分析:热毒内藴,气不摄血。
治法治则:清热解毒,健脾益气,宣肺止咳,凉血止血。方用银翘四君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党参30地黄20白芍20丹参12银花30连翘30紫草6炒枣仁30黄芩15知母30川芎10茯神30甘草6大枣10牡丹皮10 7剂,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二诊(2022年8月1日):服药后减轻,药后头痛减轻,睡眠欠安,舌淡苔白,脉沉细。在前方的基础上去丹参、川芎。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8月8日):患者服药后症状较前好转,睡眠好转,故去茯神、炒枣仁、知母,患者诉足红色斑点,反复发作,在前方基础上加用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加防风祛风止痒,加地肤子祛风止痒、白鲜皮祛风止痒。7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22年8月15号):患者下肢红色丘疹,部分摸之碍手,病情反复,舌淡苔白,脉细。病机为血热炽盛,迫血妄行较重,故前方加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散瘀。予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处方:水牛角30g地黄30g丹皮12g赤芍12g黄芩15g银花30g连翘30g玄参15g紫草6g甘草12g。7剂,煎服法同前。
五诊(2022年8月22日):患者服药后症状较前好转,紫癜,色暗红,脉细数,马老认为血热减轻,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加强活血祛瘀作用。
六诊(2022年08月29日):患者服药后症状时发时止,小便黄、大便稍干,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白鲜皮清热燥湿。7剂,煎服法同前。
七诊(2022年09月05日):患者服药后斑丘疹消失,大小便正常,故在前方去大枣、车前草、紫草、柏子仁。7剂,煎服法同前
按:马老认为本病多为“风热伤络、热毒内藴,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而发病。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益气摄血。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银花有抗过敏作用,连翘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芩、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丹参活血凉血消痈;配以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抗过敏、又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言:“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地黄清热凉血、益阴血;黄芪益气养血固表,党参健脾养血,共奏益气摄血作用;白芍养血敛阴,补血养血良药;甘草、大枣助黄芪、党参、白芍、地黄及紫草益气健脾养血,兼以调和;以上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摄血之功。因睡眠欠佳,故用酸枣仁汤宁心安神:酸枣仁、茯神养血补肝,知母滋阴清热,宁心安神;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川芎还有另一个作用,活血止痛,引血上行,善治头痛,治疗患者的偏头痛。此患者不愿激素治疗,马老用中药治疗2个多月,通过运用银翘散、参芪四物汤、犀角地黄汤加减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散瘀,益气摄血,患者瘀斑、瘀点消失。效果显著,随访患者至今未复发。
案十三、盗汗案
邓X,女,36,初诊:2022年7月13日。
主诉:畏寒漏汗6年,反复感冒半年。
现病史:,患者护士,值夜班,长期在较低温的空调房间内工作,6年前妊娠中因受凉感冒后开始出现背心汗出,夜间为甚,半夜醒后汗出湿衣,身冷,畏寒,反复感冒,背心凉,双肩冷,近半年来反复感冒,发烧,咳嗽,眠差,晨起身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暗。
舌脉象: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盗汗;中医诊断:盗汗。
辨证分析:阳虚失固,营卫失和。
治则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方用黄芪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合生脉饮加减。
处方: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30g 龙骨30g 牡蛎30g 党参30g 白术15g 防风10g 浮小麦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炙甘草6g 大枣10g。14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7月27日):药后畏寒怕冷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身汗出减,仍手心汗出如雨,感冒时间缩短。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守方再进7剂。
三诊(2022年8月06日):近期又感冒一次,咽肿痛,服阿莫西林后身冷、动则汗出复发。续以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以复阳固表。处方: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10g 炮姜10g 龙骨30g 牡蛎30g 党参30g 山药30g 炒白术15g 焦山楂15g 炒枣仁30g 炙甘草6g 大枣10g。7剂,煎服法同前。随访,汗出、畏寒明显减轻。
按:患者护士,值夜班,且长期在较低温空调房间内工作,身体的冷热不能自调而易致感冒,6年前在妊娠中又因受凉感冒,患者虽未诉服药情况,但服解热类西药是应有情况,因发汗解表太过,汗出过多,导致阴阳两伤,但表证却又未解除,此种情况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后人据此称之为漏汗,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遂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此例有阳气不足的身冷,畏寒,反复感冒,背心凉,双肩冷,眠差,身软乏力等阳虚之症,也有月经量少的阴液不足之征。治以黄芪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营卫,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生脉饮益气养阴复脉。诸小方合用,共凑调和营卫,复阳固表之功。
案十四、肋痛案
王XX,女,48岁,初诊:2022年10月22日。
主诉:左胁下疼痛2月,伴食少,失眠。
现病史:2月前感左胁下胀痛,行“胆囊摘除”术后仍疼痛不减,饮食差,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黄,睡眠差,入睡慢,早醒,月经先期,量少。
舌脉象: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缓。
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中医诊断:肋痛。
辨证分析:气血两虚,肝郁乘脾。
治则治法:疏肝理脾,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四逆散合枳术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处方:柴胡15g 枳壳10g 白芍30g 甘草6g 生白术30g 焦山楂15g 炒谷芽15g 炒麦芽15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茯神30g 夜交藤30g 地骨皮15g 骨碎补15g 当归12g 大枣12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10月29日):服药后胁痛、睡眠好转,食欲欠佳,大便稀粘,间日一行,牙痛已减,手足冷。处方:生白术50g 枳实15g 焦山楂15g 炒谷芽15g 炒麦芽15g 鸡内金12g 炒枣仁30g 知母30g 川芎12g 茯神30g 黄芪30g 泽泻12g 桂枝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三诊(2022年11月05日):。服药后胁痛已止,大便欠畅快,胃纳增加,睡眠好转,因其手足冷,双肩酸软。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善后,随访胁痛未复发。
按:本患者久病胁痛,虽手术摘除胆囊,胁痛仍不缓解,说明胁痛并不是器质性问题,而是肝气郁滞,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所致。肝气乘脾,致脾生化气血能力减弱,气血不足致大便难,月经量少,肝血不足虚劳虚烦不得眠。舌苔白厚为脾虚健运失职所致;脉沉缓,阳气不足。治当疏肝理脾,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四逆散以疏肝理气,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枳术丸以健脾行气,马老喜用枳术丸加决明子、肉苁蓉、郁李仁以行气通便,对于气血不足推动无力的便秘尤其效佳。患者食少,予以楂曲炒二芽以健脾消食,患者牙痛,予以经验方双骨蜂韦汤中的地骨皮、骨碎补以益肾泻火,诸方合用,肝脾调和,气血和畅,则胁痛、睡眠自解。
案十五、痤疮案
吕X,女,34岁,初诊:2022年09月20日。
主诉:面部、唇周长痘痘10年。
现病史:自诉面部及口唇周多发痘痘,大如黄豆、小如绿豆大小,屡发不止,已有10年之久,月经前明显,该患面部之痤疮呈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特点,部分痤疮顶部带有黄色脓点,有的痤疮呈瘤型。查询得知患者素日嗜食辛辣,大便尚调,月经后期,量少。
舌脉象:舌尖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面部痤疮;中医诊断:痤疮。
辨证分析: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蕴阻肌肤。
治则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四物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 连翘30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芩15g 生地15g 丹皮12g 赤芍12g 当归12g 山楂20g 泽泻12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09月27日):药后面部及口唇周多发痘痘红、肿、热、痛减轻,痤疮顶部黄色脓点消退。守方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按:面部痤疮大多发生于青壮年,多缘于饮食不节,湿热蕴积于胃肠,日久胃肠湿热之邪循经上泛于面,发为痤疮。加之妇女月经生理周期变化,气血偏盛偏衰变化,致气血运行有所不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发为痤疮。马师治疗此病,喜用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散结,改紫背天癸子为白花蛇舌草用其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之功,再合泽泻、生山楂以泻胃肠湿浊,又合四物汤以行气活血,加丹皮以凉血活血合方治之。总之马师治疗面部痤疮,常以五味消毒饮合四物汤加其经验方山楂、泽泻、白花蛇舌草,以清解其胃肠湿热为本,行气活血散结为标,遂收良效,屡用屡验。
案十六、痤疮案
张XX,女,24岁,初诊:2022年08月20日。
主诉:面部、唇周长痘痘6+年。
现病史:自诉面部及口唇周多发痘痘,大如黄豆、小如绿豆大小,屡发不止,已有6年之久,月经前明显,该患面部之痤疮呈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特点,部分痤疮顶部带有黄色脓点,有的痤疮呈瘤型。查询得知患者素日嗜食辛辣,大便尚调,月经后期,量少。
舌脉象:舌尖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面部痤疮;中医诊断:痤疮。
辨证分析: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蕴阻肌肤。
治则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四物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 连翘30g 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芩15g 生地15g 丹皮12g 赤芍12g 当归12g 山楂20g 泽泻12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08月27日):药后面部及口唇周多发痘痘红、肿、热、痛减轻,痤疮顶部黄色脓点消退。守方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按:面部痤疮大多发生于青壮年,多缘于饮食不节,湿热蕴积于胃肠,日久胃肠湿热之邪循经上泛于面,发为痤疮。加之妇女月经生理周期变化,气血偏盛偏衰变化,致气血运行有所不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发为痤疮。马师治疗此病,喜用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散结,改紫背天癸子为白花蛇舌草用其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之功,再合泽泻、生山楂以泻胃肠湿浊,又合四物汤以行气活血,加丹皮以凉血活血合方治之。总之马师治疗面部痤疮,常以五味消毒饮合四物汤加其经验方山楂、泽泻、白花蛇舌草,以清解其胃肠湿热为本,行气活血散结为标,遂收良效,屡用屡验。
案十七、郁证案
夏X,女,13岁,初诊:2022年07月08日。
主诉:焦虑、烦躁、难以入睡1年。
现病史:因学习压力大,于1年前家长发现孩子有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易怒、坐立不安,与家长交流困难等现象,孩子述难以入睡,甚者彻夜不寐,时有恶梦,并从梦中吓哭,经市内某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予以“右匹克隆、盐酸舍曲林片”口服,症状时好时坏,辗转求治,刻下诊:情绪低落,语言少,对答尚切题,诉入睡难,恶梦连连,食不佳,大便干,两日一行,小便、经正常。
舌脉象: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重度抑郁;中医诊断:郁证。
辨证分析:痰气郁结、痰热扰心。
治则治法:清热涤痰,开窍解郁,镇惊安神。方用黄连涤痰汤合酸枣仁汤合枳术丸加减。
处方:胆南星10g 法半夏12g 黄连10g 陈皮10g 竹茹12g 茯神10g 石菖蒲10g 炙远志10g 炒酸枣仁30g 知母30g 枳壳10g 生白术30g 决明子30g 琥珀末6g 龙骨30g 牡蛎30g 甘草6g 大枣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07月15日):药后焦虑、烦躁、睡眠明显好转,经心理开导后患者面部已可见笑容,可正常对答交流,但入眠仍慢,尚有1次恶梦,大便两日一行,食欠佳。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效不更方,仍以黄连涤痰汤为主方以清热涤痰、开窍解郁,睡眠明显改善,去酸枣仁、知母,改龙牡为珍珠母,加入郁金、夜交藤、合欢皮以行气解郁,患者大便已畅,去生白术。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按:西医诊为抑郁症,中医诊为郁证,由于情志所伤,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出现郁闷不舒,失眠多梦。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本例因学习压力过大,思虑过多,思则气结,致气机郁滞而发病,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火,阻蔽清窍,热扰心神,发为失眠多梦,恶梦连连,烦躁易怒。故马师治疗此类痰火扰心的神志病,常选用黄连涤痰汤以清热涤痰、开窍解郁,再辅以酸枣仁汤养血安神,琥珀、龙牡、珍珠母等药镇惊安神,常获良效。大便秘结易化热扰神,故又用枳术丸加决明子以行气通便。又《临证指南医案》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因此马师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重视精神治疗对郁证的意义,利用诊疗之余与患者谈谈心,与患者家属交交心,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用好每天“十八个笑哈哈”的药引子。
案十八、胃痞病案
丁X,女,30岁,初诊:2022年09月09日。
主诉:胃嘈杂嗳气半月。
现病史:素常嗜辛辣,半月前出现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发时止,嗳气频频,不反酸,饮食、睡眠尚可,大便调。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7年,季节变换时多有鼻塞喷嚏流清涕,就诊时鼻塞明显。
舌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病。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胃虚气逆。
治则治法:调和中气,理气和胃。方用香砂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12g 黄连10g 黄芩15g 炮姜10g 党参30g 广木香10g 砂仁10g(后下) 苏叶6g 麻黄6g 防风10g 甘草6g 大枣10g。6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10月16日):药后胃嘈杂嗳气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半夏泻心汤减量使用,患者仍鼻塞、清涕,续用苏叶、麻黄、防风并加辛夷12g以宣肺通鼻窍,因诉腰酸胀疼痛,予以独活、桑寄生、杜仲、白芍以补肝肾强筋骨。7剂,煎服法同前。处方:法半夏10g 黄连6g 黄芩12g 炮姜6g 广木香10g 苏叶10g 麻黄6g 防风10g 辛夷12g 独活15g 桑寄生30g 杜仲15g 甘草6g 大枣10g。
按:嘈杂作为一种症状,最初见于《丹溪心法》有“嘈杂,是痰因火动”,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杂证谟·嘈杂》描述嘈杂证的症状为:“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因,从本例分析,当为过食辛辣香燥伤胃阴,胃气不降,中气不运,气滞中焦,痰湿内聚,郁而化热,痰热内扰而成本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机关键为胃虚气逆。多表现为热错杂的痞证。马师喜用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以治疗嘈杂一证,又根据临床兼夹证,合用小方,随证加减,即抓主证,又兼顾次要证,使主次分明,协同有序。
案十九、小儿咳嗽案
王X,女,4岁,初诊:2022年10月14日。
主诉:反复咳嗽3月。
现病史:患儿素常体虚,季节变化受凉感冒,3月前因失于调护受凉后发热,咳嗽,干咳无痰,经抗菌素输液及雾化,发热已止,但仍咳,痰白量多,上半夜头汗,兼见胸脘作闷,食少,恶心反胃。
舌脉象: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缓。
西医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小儿咳嗽。
辨证分析:肺脾气虚,寒湿困肺,肺气不宣。
治则治法:疏散风寒,燥湿祛痰。方用杏苏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杏仁6g 苏叶6g 陈皮6g 法半夏6g 茯苓10g 紫菀6g 款冬花6g 焦山楂10g 炒二芽12g 炙甘草3g 大枣6g 桂圆肉6g。5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10月21日):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咳嗽,汗出已止,仍少许胸闷,食少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改为参苓白术散加杏苏小柴胡3剂巩固疗效。处方:太子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焦山楂10g 神曲6g 炒二芽10g 鸡内金10g 杏仁6g 苏叶6g 柴胡10g 黄芩6g 法半夏6g 甘草3g 大枣6g。
按: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若小儿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湿更易滋生。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本例先从风寒兼湿,肺气不宣入手,予以杏苏散合二陈汤加减以疏散风寒,燥湿祛痰,并兼顾健脾开胃,痰祛风散寒除,则肺气自宣,咳嗽自止,病去大半后改用参苓白术散补益脾肺之气,杏苏小柴胡以宣肺气和降胃气。
案二十、湿疹案
裴X,男,8岁,初诊:2022年10月21日。
主诉:双下肢红痒3年,面部红痒3周。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粟疹成片,渗液流津,夜间痒甚,身热及环境温高时红痒更明显,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3周前面部出现红痒,脱屑,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口臭,小溲黄赤,纳食不香。刻下诊:双下肢及面部红斑,唇红,边界不清,边缘部分有白屑,双下肢皮肤丘疹,有抓痕,苔藓样变,有渗出。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下肢湿疹;中医诊断:湿疹。
辨证分析:湿热蕴积,营卫失调。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方用四妙消风散加减。
处方:苍术10g 黄柏10g 牛膝10g 苡仁0g 黄芩15g 黄连6g 泽泻10g 车前草15g 白鲜皮15g 地肤子15g 石膏15g 荆芥6g 防风6g 紫草6g 焦山楂15g 炒二芽12g 甘草10g。7剂,1日1剂,分三次温服。
二诊(2022年10月28日):药后对面部、双下肢红痒减,仍口干、口臭,小便黄。舌质红苔浅黄,脉滑。守方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11月3日):面部及双下肢红痒渗出明显减轻,尿仍短赤,纳食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原方去黄连、石膏、白鲜皮、地肤子、炒二芽,加银花20g 连翘20g 蝉衣10g,再进7剂,煎服法同前。
按:中医称湿疹为湿疡,是由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营卫失调,气血不和所致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耐和后天失调养,本例5岁即发,与先天禀赋有关,俗称胎毒,加之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马老常以四妙散加清热消风散加减,意在清热燥湿,疏风止痒,用于风疹湿疹,每获良效。四妙散见于清代医家张秉承所著的《成方便读》一书,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味药组成,主治湿热下注之痿证,取苍术燥湿健脾除湿邪之来源;黄柏走下焦除肝肾之湿热,薏苡仁入阳明胃经祛湿热而利筋络;牛膝补肝肾兼领诸药之力以直入下焦。马老认为其方能走下焦而清热燥湿,故对于以下焦湿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皆可用之。消风散用于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的皮肤瘙痒。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共为君药。配伍车前草、泽泻、地肤子、白鲜皮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银花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俱为臣药,再合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
联系电话:023-63512882联系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新德村44号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3224号
备案号:渝ICP备20200130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