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8 10:04:22来源:转自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手记:让每个生命体面而礼貌地鞠躬谢幕,便是临终关怀的了不起。
她很年轻,29岁,拥有充盈的生命力;她又很老成,5年来坚守着临终关怀这份工作,日日与死亡为邻。她是周灿,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名社工,长相甜美,声线温柔。
2016年,周灿结束了大学生活踏上工作岗位。时年,重庆市第一福利院刚好启动了临终关怀服务,“90后”的她成为全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生命都有尽头,死亡需要一个人走过,当那一刻来临,我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人们不孤独。”谈起这份“神秘”的工作,周灿说,用生命慰藉生命,这便是她生活的意义。
从“你有病”到“你真好”
在很多人的心里,善终,是一个人一生中莫大的福气。但刚开始接触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时,周灿发现想要守护这“福气”并不容易。
2016年刚开始接手临终关怀项目时,24岁的周灿显得很“天真”。“那时,我天真到以为直接问家属,老人是否需要临终关怀服务,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允许。”周灿忘了,对常人来说,“死亡”尚且是个讳莫如深的词语,对重病在床的老人而言,则显得更为冷酷和“不吉利”。
“你有病吧?”“乌鸦嘴!”当周灿给可以实施临终关怀的老人家属打电话时,往往被骂得狗血淋头,还有的直接把她从手机里拉黑,不再接电话。
明明是件好事,为什么却好像推行不下去了?周灿认定,出现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她这个执行者出了问题。
既然大家都不愿提,那就默默地先做吧。周灿服务的第一位老人是院里108岁的刘大爷。
就这样,社工身份的周灿总是出现在刘大爷的病房里,每天要做的就是和老人聊天。由于记忆力衰退,老人一句话能重复几十遍,这让聊天这么简单的事,也成了对年轻人耐心的考验。
一天,周灿忽然听老人自言自语地念叨,要给院里的老人和工作人员烧寿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周灿猜测,老人的生日快到了,是不是想办一场寿宴呢?思来想去,周灿联系上刘大爷的家属,表达了想给老人过生日的想法。
“百岁时都办过了嘛。”最初,老人的子女并不太愿意。
“我们会协助你们的,就在院里办,方案也准备好了。”周灿知道老人的子女也已年过七旬,听到操办寿宴多少会觉得有些麻烦,但她还是极力邀请刘大爷的家属们当面沟通。
见面当日,刘大爷的三个子女都到了,周灿拿出写了上千字的方案后说:“现在刘大爷已经插了管,无法下床,他想过生日,我们就提前办了吧。”或许是周灿的真诚打动了家属,他们终于答应配合。
征得家属同意后,在周灿的张罗下,寿宴热热闹闹地在刘大爷的房间开始。那一天,刘大爷所有的家人都来了,四世同堂。
虽然,躺在床上的刘大爷因病痛大口喘气,但他苍老的眼里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他努力抬起粗糙的手,和所有来看望他的后辈们握一握。周灿看到,便是这么拉一拉,老人眼中的光就更亮一分。
“死亡这条路,他要一个人走了。但临行前的告别,让他不再孤独了。”周灿说,在她从老人眼中读出这份欣慰与从容后不久,刘大爷安详地离世了。直到那一刻,曾经拒绝过周灿的家属们才知道,原来这就叫临终关怀,让老人带着爱和温暖离开这个他们生活过的世界,体面而礼貌的谢幕。
“你真好,多亏有你,他才有这么大的福气。”刘大爷的家属们不知道,正是这句肯定,像一针“强心剂”给了周灿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从“就怪你”到“感谢你”
周灿面对的当事人大多在弥留之际已经处于昏睡不醒的状态,如何让家属与死亡和解也是她要去做的事。
陈婆婆和罗大爷是一对年过八旬的夫妻。陈婆婆患病后住进了休养区的女病房。罗大爷放心不下老伴,却也只能在隔壁的男病房住下。一开始对这样的“分离”,罗大爷总是抱怨,见到周灿就说:“就怪你,把我和她分开了。”但每天,罗大爷还是会在周灿的搀扶下杵着拐杖去到老伴身边。
大多数时候,陈婆婆都处在神志不清的状态。周灿知道,两位老人伉俪情深,罗大爷反而才是最应该被关怀的那一个。
解铃还须系铃人,能让罗大爷开心的,似乎也只有陈婆婆了。
正好临近情人节,周灿特意帮罗大爷备下了一束玫瑰花,一开始,罗大爷是拒绝的:“都这么老了,说这些不合适。”
“现在说才最合适,万一婆婆听了精神又要好一些呢。”周灿迅速拿出“杀手锏”,果不其然,为了让老伴好起来,犟老头接过了玫瑰花。
笔挺的呢子大衣、程亮的皮鞋、一丝不苟的头发……在周灿搀扶下,罗大爷颤颤巍巍地来到陈婆婆床前,将手中的花放在老伴枕边,苍老的声音听起来有点踟蹰:“姑娘,给你的花。”
闻言,罗婆婆竟缓缓睁开了双眼。她已无法开口说话,就这么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床边那个有些羞涩的,伴了她一生的男人。
“姑娘,当年是我八抬大轿把你娶进门,我就会照顾你到最后。”像是读懂了妻子眼中的情,罗大爷抬手,他一边抚摸着老伴苍白的头发,一边轻唤着“姑娘”,一声声,仿佛穿越了时光。
陈婆婆走的前一天,忽然难得来了精神,仿佛整个人精气神都好了似的。她抓着周灿的手反反复复说:“他那天叫我姑娘,他好久没叫我姑娘了,这辈子我很幸福,谢谢你。”
陈婆婆走后,罗大爷坐在休养区廊道的座椅上对周灿讲了许多话。他依然对男、女病房耿耿于怀,对老伴的离去心怀悲戚,但也娓娓道出了属于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
周灿知道,罗大爷需要一个宣泄口,老人愿意对自己讲,是信任。于是,那天,一老一少就这样聊了一下午。回去后,周灿又整理了罗大爷的故事,写下了数千字的人生回忆。
“人生回忆也是一种治疗方式,罗大爷需要走出低谷。”这是周灿第一次为一位老人写人生回忆,她说,当一切尘埃落定,安抚病榻外有需要的亲属,帮助他们走出悲伤,也是临终关怀必须做的事。
一年后,罗大爷也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把那份人生回忆交给家属后,她走出了临终关怀区。耳畔,是罗大爷子女的诚挚感谢;头顶,是重庆盛夏万里无云的晴空。那一刻,周灿想,生活有多美好,死亡也应有多从容。
从“我不干”到“我愿意”
周灿自己悟出的这份道理,更加笃定了她当初的选择。至今,周灿已在岗位上工作了5年,先后送走了数百位老人。
每天,周灿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房”。与医生查病情不同,她查的是老人们的“心房”。若老人们一言不发,她便清楚,那些“老小孩”们的心里又有了过不去的坎。“过不去,那就把坎锤平。”周灿笑得颇像个女中豪杰,与她娇小恬静的外表南辕北辙。她乐于去做那个抡锤子的人。
“其实,很多年轻人都缺少陪老人消磨时光的耐心。”周灿说,一开始,她也是其中之一,直到大学实习时,机缘巧合中她结识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姓名她已记不清了,但却始终记得老人在弥留时,从枕头下摸出了一颗糖塞给她。“小姑娘,吃。”老人说,这是她独一份。
人生至善时,莫过于初生与临终。无论老人生前经历过怎样的风光与风雨,在他离去前还想着要给这个照顾过他的小姑娘一抹甜,这样的善意重重的击破了周灿最初的纠结。她说:“当善良浇灌了善良,生者才能更美好,逝者才会更温暖。”
努力终有回报,一切步上了正轨。爱、美好、温暖与善良……临终服务休养区里交织着人间最美好的词汇,但如何把它们延续下去,却成为周灿的“心病”,毕竟愿意投身到这份职业的年轻人太少。
这时,田清红出现了,周灿说是她让自己看到了希望。但一开始,曾从事儿童社工的田清红对临终关怀是拒绝的。“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田清红面试时曾对周灿直言,但她没想到便是这么直白的拒绝,也没“吓”退周灿。
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是吃饭、休息、照护老人甚至出差培训……周灿都把田清红带在的身边,她仍然选择了沉默,而是用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这个26岁的年轻人。
工作中,田清红结识了60多岁的老人鹿婆婆,被查出肺癌晚期后,原本开朗的老人变得沉默寡言起来。看着老人的变化,田清红急在心里,她找到了周灿寻求帮助。
“去和她的家人谈谈吧。”周灿支招。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重点要放在家属身上,但田清红仍约来了鹿婆婆的儿子。原来,老人一直以来既不想耽误儿子工作,又想了解儿子的近况。随着病情的恶化,老人更不愿意麻烦孩子,但思念却与日俱增,这种矛盾的心情让她终日郁郁寡欢。
于是,田清红做起了鹿婆婆的亲子桥梁。田清红至今仍记得,在老人的最后时刻把她的手抓得很紧,那时,她好像读懂了老人的感激。
“周灿是个温柔的人,却又有着强大的力量,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与善良。”田清红说,也正是在周灿的帮助下,让她看到了临终关怀的意义和价值。当周灿再次问她是否愿意加入时,田清红坚定地点头回答:“我愿意”。终于,周灿完成了她希望的“延续”。
时至今日,周灿依然在用最美好的花样年华,陪伴着那些垂垂老去的人们。当老人们快要离开时,她会安静地坐他们身边,给他们唱歌、放音乐甚至讲故事,然后轻轻握着他们满布皱纹的手。当老人们真正离去,周灿会把他们的身体擦洗干净,穿上得体的衣服,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让他们带上一张全家福照片或生前最留恋的物件。
每个人都会老去,再轰烈的生命都有终途,当一切归为尘土,每位老人都值得怀抱幸福与温暖,安详离开。
道别时,周灿站在重庆市第一福利院临终关怀休养区的门口,她的身边还有田清红。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站在这里,和她们一起守护身后的那栋“温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