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新论
黄学宽
中医古无“体质”之名,然《黄帝内经》提及之“素”、“质”等,已蕴含体质之实。《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呈现出百家争鸣之象,而近30年来体质研究得到蓬勃发展,丰富了体质的内涵和外延。
著名中医学家马有度教授经60年临证思悟,提出体质是人们在先后天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符合天人相应观的一种正常身心状态。
马老认为,体质之基缘于先天,如同木之有根、水之有源,而体质之成赖于后天,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理论,与疾病状态下的病理机制迥然有别,并提出常体、寒体、火体、特敏体是正常人群常见的四类基础体质。如此理论,对于研究体质的真实内涵和指导中医防治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体质之基缘于先天
个体体质源于父母先天之遗传,而父母生殖之精是生命个体形成的基础,表现在个体的外表形态、脏腑机能、精神状态等个性特点均形成于胎儿期。故禀赋和胎传等先天因素维持着个体体质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和差异性,如体质有瘦弱与强壮之别、身材有矮小与高大之异等。虽然人类具有相似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但由于受先天禀赋、胎传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特殊的禀性,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医学心法》云:“凡人之阴脏、阳脏、平脏,本性使然”;《诸病源候论》亦云:“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不耐漆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故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体可呈现出平脏人、阴脏人、阳脏人、特敏体之体质差异,而马老习惯将这种有差异性的四种体质概括为常体、寒体、火体、特敏体,表述更形象、更生动,在疾病的防治养过程中更具有指导价值。
有的家族世代均呈现出偏怕冷,或偏怕热,或对某些食物、植物、药物等易过敏的情况,但检查并无疾病,只要注意寒温得宜,避开易致敏之物,一般不易患病,体现出寒体、火体、特敏体之别。如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有部分人群其发病就与基因遗传有关,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就越高,平素不发病,但在粉尘、花粉、药物、气候变化、妊娠等因素的激发下可发作哮喘,而避开诱发因素,则症状缓解或消除,此即特敏体之一种。可见,体质在不同族群中的稳定表现具有一定的家族性和遗传性,
体质之成赖于后天
体质的四种类型不仅受禀赋和胎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还需在后天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能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而不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对不同体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且体现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因此聚居在同一地域的族群和个体,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其体质常有相同或类似特点,因此其体质呈现出群类的趋同性。有研究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不同地区人群的发育,造成了人类体质的明显地域差异性。如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族群,由于受气候、食物、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虽然耐热能力偏强,但腠理稀疏汗多,却普遍喜食清淡、寒凉之品,若食辛热之品,则会出现口舌生疮、燥热、便秘之状,可见其体质偏热,多数人可能呈现出火体之体质类型;相反,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的族群,人们虽然耐寒能力偏强,但腠理致密,少汗,却普遍喜食牛肉、羊肉等温热之品,可见其体质偏寒,多数人可能呈现出寒体之体质类型。《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体质的形成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理论,有着适应性变异的规律。
在后天因素中,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不同个体对五味偏嗜不同,《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若长期偏嗜某种饮食或药物,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则可形成偏寒、偏热或容易过敏等不同体质。如过食辛辣或温补食物、药物,易成阳略偏盛或阴略偏虚之“火体”,而过食寒凉或清热食物、药物,易成阴略偏盛或阳略偏虚之“寒体”等。而劳逸、情绪等也是影响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体力劳动者脏腑比较坚实,大多体质强壮,而脑力劳动者,大多体质瘦弱或虚胖。但劳动不宜过度,《素问.举痛论》云:“劳则耗气”,且思虑过度也易伤心脾、房劳过度伤肾精,加之社会压力过大、情志易于波动、生活不规律,导致人体脏腑精气略有耗伤,气的防御作用稍有减弱,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出现病理状态,但若因气候变化、寒温不适,或环境污染、空气中过敏原增多,或接触容易过敏之食物、植物、药物、粉尘等,也会出现哮喘、喷嚏、皮肤过敏等症状,当脱离这些环境,其症状常会减轻或消失,这种情况与先天性生理缺陷、遗传性疾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常说的“特敏体”。而饮食五味无偏嗜、劳逸适度则易形成阴阳相对平衡之“常体”。故《景岳全书》云:“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如以素禀阳刚,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及其久也,而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或以阴柔,而素耽辛热,久之则阴日乏涸,而阴变为阳矣。不惟饮食,情欲皆然”。说明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可发生特殊性变异,从而引起体质类型发生改变。
总之,常体、寒体、火体、特敏体,是在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正常人群的身心状态。当然,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体质类型也不是终生不变的,如迁徙到热带或高寒地方常年居住,或长期喜食辛辣或生冷,人体体质的寒热偏性也会随之调整,体质类型也会随之改变。
体质之态别于病机
不同族群、不同个体,由于禀赋不同、所处之自然社会环境有别,在正常身心状态下,其外貌肤色、体型性格、认知能力、抗病能力、耐受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等方面表现不尽相同,其体质强弱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特异性。马有度教授认为,这种体质强弱的差异性和特异性,虽有常体、寒体、火体、特敏体之别,但这些体质可能仅有阴阳气血的略为偏颇,在正常生活环境中并不患病,因此尚未出现明显的病理状态,故体质有别于病理状态下之病机,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寒湿、湿热、气滞、血瘀、表证、寒证、热证等,这些都是人体表现出的病理状态,是身心的异常变化,属于病机范畴,也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基础证型。但体质与发病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如寒体、火体、特敏体对某些诱因则具有易感性,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从而打破正常的身心状态而呈现出病理反应。
常体,也就是阴阳平和质、平脏人,这类人群阴阳气血调匀,得其中正,平素性格随和开朗,患病较少,表现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光泽稠密,目光有神,嗅觉通利,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寒体,也就是偏阴质、阴脏人,这类人群阳略偏虚或阴略偏盛,性格多沉静内向,稳重易忍耐,但易患腹泻、肥胖、中风等水湿痰饮类疾病,感邪且多从寒化,表现为易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肌肉松软或形体肥胖,面部淡白或油脂分泌较多,喜温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苔腻,脉沉细或滑,耐夏不耐冬,易感受风、寒、湿邪,对寒冷及潮湿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火体,也就是偏阳质、阳脏人,这类人群阴略偏虚或阳略偏盛,性格多急躁、外向好动,易患失眠、疮疡等疾病,感邪多从热化,表现为易怕热,手足心热,形体偏瘦,面红或易痤疮,容易头痛,鼻出血,喜冷饮,小便黄,大便易干结,舌红苔黄,脉偏数,耐冬不耐夏,易感受暑、热、燥邪,对温热及干燥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特敏体,也就是过敏质,这类人群在一般情况下并无特殊表现,只有在气候变化、寒温不适,或环境污染、空气中过敏原增多,或接触容易过敏之食物、植物、药物、粉尘等,才会出现哮喘、喷嚏、皮肤过敏等症状,而脱离相关环境则过敏症状减轻或消失。这种体质在气候变化、春季花开时节或空气污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差,且容易引发宿疾。
总之,体质是在先后天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适应自然社会环境后表现出的一种正常身心状态,虽然可能表现出阴阳气血的略有偏颇,可能还处在易发某种疾病的潜状态,但毕竟尚未出现明显的病理状态,也就出现了有某种倾向性的体质类型,如寒体、火体、特敏体。因此,体质的内涵与疾病状态下的病理机制迥然有别,在概念上及本质上不能相互混淆。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后天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一种正常身心状态,具有个体特殊性。当然体质也是可以改变的,但其变化过程比较缓慢。而病机则与体质不同,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其进退变化比较迅速,如温病逆传心包则更为迅速,有瞬息万变之势,且疾病经治疗后其病理状态可以很快消失,患者的体质可能因此受到疾病的影响,但体质类型还可能会继续存在。当然,从临床实际来看,某种体质的阴阳气血略有偏颇,在一定病因或诱因作用下,也易直接发生某种性质的病证,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易过敏。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云:“假令素有寒者,多变为阳虚阴盛之疾,或变为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为阴虚阳盛之疾,或变为阳毒也”。可见,体质的偏性有诱导病机形成的作用,而病机对体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疾病损伤了正气,病后正气若未能及时恢复,也会使原有体质发生某些变化。
体质之用利于防治
马有度教授提出的体质新论,可全面反映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和寿命等防治养的各个方面。对于不同体质,发病前、生病中、病愈后,都应采取不同的防治养措施。对于常体,一般不易生病,即使患病,病轻也易于痊愈。因此,在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调养中,都应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特别应注意避免饮食寒热性味之偏颇,从而达到保健身体、祛病延年之目的。
寒体,常处于阳略偏虚或阴略偏盛的未病状态,病前预防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湿邪,注意起居、不宜在寒冷及潮湿环境中居住,同时还要避免生冷食物,保持性格开朗,加强锻炼,还可适当使用温热之性的食物来纠正阴略偏盛或阳略偏虚的状态。病中治疗,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在治疗过程中理当辨证施治,患者即使感受了温热之邪,也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耗伤阳气,使患者阳气略为偏虚或阴气略为偏盛进一步发展成为阳虚或阴盛的病理状态;与此同时,患者即使辨为寒证,也应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以免纠正太过,出现阴虚或阳亢的病理状态。病愈后调养,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锻炼不可过急、使用温热之性食物或药物调理不宜过温过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火体,常处于阴略偏虚或阳略偏盛的未病状态,病前预防应注意防暑受热,避免暑、热、燥邪,注意起居、不宜在温热及干燥环境中居住,同时还要避免辛辣温热食物,且性格不宜急躁,还应加强锻炼,也可适当使用寒凉之性食物来纠正阳略偏盛或阴略偏虚的状态。病中治疗,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在治疗过程中理当辨证施治,患者即使感受了寒凉之邪,也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以免耗伤阴液,使患者阴液略为偏虚或阳气略为偏盛进一步发展成为阴虚或阳亢的病理状态;与此同时,患者即使辨为热证,也应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以免纠正太过,出现阳虚或阴盛的病理状态。病愈后调养,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锻炼不可过急、使用寒凉之性食物或药物调理也不宜过寒过凉,以免损伤人体阳气。
特敏体,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并无特殊表现,病前预防则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春季尽景减少室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开去花粉多的公园,或环境污染、空气中过敏原多的、粉尘多的地方游玩,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对某些食物、植物、药物过敏,则应避免食用或服用容易过敏之食物和药物,如蚕豆、鹅肉、鲤鱼、虾、蟹、酒、辣椒、浓茶、咖啡等含致敏物质的食物,或避开易过敏的植物,如漆树等,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身体,食用一些能增强体质的食物或药物,逐步增强防御能力,达到抗过敏之目的。病中治疗,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避免使用易过敏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病愈后调养,除继续采取病前预防措施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锻炼不可过急、使用一些能增强体质的食物或药物调理也不宜过急,以免闭门留寇。
《医学源流论》云:“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感受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黎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服之不同,受病有浅深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只有认真识别体质,反复权衡防治养措施,病前注意饮食起居,积极锻炼身体,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袭击,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病后结合体质之偏颇,分析疾病发展演变的趋向及其可能性,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病愈后调养应注重饮食起居,特别是在食物药物调补方面更应把握清淡、营养、膳食结构合理的基本原则,切忌过食过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邪祛正安,保持正常身心状态,人体才会健康无病。可见,马有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新论,在疾病的防治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
联系电话:023-63512882联系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新德村44号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3224号
备案号:渝ICP备20200130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