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慢性胃病-邹洪宇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02-21 16:13:00   文字大小:     

慢性胃病

概述

马有度教授,行医60年,慕名来就诊病人中慢性胃病最多,笔者跟诊三年,获益良多,现将马老对慢性胃病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慢性胃病是指胃黏膜受到长期慢性损害所致一系列疾病的统称,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涉及西医学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消化功能失调综合征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中医则有胃痛、胃反、胃缓、痞满、嗳气、嘈杂、吐酸、呕吐等多种病名。临床上以胃脘不适、胀满疼痛、呕恶痞胀、纳呆食减,并反复加重为特点。

脾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云:“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脾胃纳运协调,方能化生气血。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如脾气不升,胃气也随之不降;反之,胃气不降,脾气也相应不升。《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提示脾胃阴阳当燥湿相济,才能保证脾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此外,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能否协调平衡,功能能否正常发挥,依赖肝木疏泄作用,而肝木疏泄能否正常发挥,也有赖脾升胃降枢纽作用,肝与脾胃,二者相须为用。因日常生活失于养慎,多种致病因素反复犯胃而损伤胃气,病后又因失于调摄,常致旧病未罢,新病又起,新旧交错,胃气日损,胃络淤滞,黏膜受损,水湿停聚,寒热错杂。在局部可表现为胃黏膜糜烂、破溃、出血、萎缩,甚至肿瘤等病理变化,在全身则可出现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气痞塞、气机不利、肝胃失和的一系列病证,可累及上、中、下三焦,致全身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本病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病机涉及胃脾肝,兼大小肠、三焦,临床表现多寒热错杂,夹气滞、夹血瘀,兼情志抑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兼,病情复杂。

1、吃喝有讲究。人的一生,每天都离不开吃进胃中的饮食,为防脾胃受损,须防病从口入,怎么吃,有讲究:一是饮食要有度,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二是饮食要有时间观念,既不能过时不食,也不能时时都食;三是饮食搭配要合理,谷肉果菜,荤素搭配,不要挑食;四是饮食口味要均衡,不要偏嗜,不偏嗜过酸、过甜、过苦、过辣、过咸的食物,更不应有异食癖好,烟酒嗜好,定要戒掉;五是饮食要易消化,不食或少食生冷、辛辣、油腻等不宜消化吸收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六是饮食要讲究卫生,提倡分餐,不提倡合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杜绝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也不要吃腐败变质污染食物等。

2、起居顺自然。一是生活起居要顺应昼夜变化,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起居习惯,不要昼夜不分甚至昼夜颠倒,从而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二是生活起居要顺应环境寒温变化,要及时增减衣服,汗出要及时更换衣物,要善于保养人身的“阳气”,也不要贪凉嗜冷,使胃脘受凉,胃气受伤,而受“寒气客于胃肠故痛而呕”的折磨。

3、动静要适度。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正合脾胃一升一降,一运一纳之性,但不能过动,也不能过静。过静:白天电脑,晚上电视,24小时玩手机,久坐少动,则气滞于中,不利脾胃升降,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必致纳呆腹胀而食少;过动:骤起骤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则易耗气伤津,使胃中津亏,不利于脾胃升降气机环转。提倡齿常叩,头长梳,腹常揉,拉筋导引,逍遥散步,呼吸和匀,张驰有度,这样气机得升降,气血得流行,脾胃得运化,则食不易积,瘀不易生,痰湿不易停。

4、心态要平和。忧思恼怒,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滞于中,发为胃病。因此,生活中应学会调整心态,凡事不斤斤计较,学会宽容大度,不急躁、不焦虑,心里能装事,拿得起,放得下,做事从容和缓,这样心理稳定、心态平和,则肝木不克伐脾土,可防止胃病发生。

5、药物不滥用。药可治病,也可致病,用药不当,可致药源性胃肠疾病。大多数止痛药都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否则刺激损伤胃黏膜,轻者胃肠不调,重者消化道壁糜烂出血,还会因为副作用损伤肝肾等脏器。

因脾胃升降失序,肝胃互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病理特性,故把治疗归纳为升降同调、肝胃同治、寒热并用、补消结合四大治疗法则,四者并非机械切割,截然划分,应注意相互间联系。

一、升降同调

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只有两者升降相因、气机调畅,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否则脾不升清,清气不营于上及全身,可出现气短声低、神倦乏力、气虚下陷、晕眩汗出、失眠多梦等症,未升的清气积于下,则会出现便溏腹泄、痔漏等症;胃不降浊,浊气积于下,则大便难、腹痛,积于中则食少纳呆、口干口臭,浊气上逆则嗳气吞酸、恶心反胃,积于上则可出现头面五官颈项等部位虚火上炎的各种火热之象,如面肿、牙痛、口疮、痤疮等症。

马有度教授诊治慢性胃病,以调理脾胃升降为第一要务,以半夏泻心汤为调理脾胃升降第一方。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灸甘草)中半夏、黄芩、黄连味苦,可助胃降浊,干姜、半夏味辛,可助脾升清,参、枣、草则助中气促运化。在选方基础上,还常加用柴胡、葛根、黄芪等助脾以升清,以厚朴、枳壳等助胃以降浊;因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过燥伤脾,过湿伤胃,只有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才能保证脾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故又以藿香、砂仁等芳香化湿醒脾,以陈皮、白术等燥湿以健脾,以沙参、麦冬、白芍等养阴润燥。必使脾胃燥湿相济、升降有序,气血运行有常,脏腑功能方能正常,三焦才可得通利;反之,则易致气滞、血瘀、湿郁、痰阻等病理变化。总之,调理脾胃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使脾胃各司其职,则全身气机升降有序,脏腑形体得以充养。

二、肝胃同治

肝与胃的关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气主升、主动,司一身气机之升降出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脾胃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阻于中,胃络淤阻,胃气壅滞,常导致胃脘部胀满疼痛,除此以外,还可见胸闷、胁痛、善太息的肝气不舒见症,腹胀、肠鸣、泄泻的脾气不升见症,以及嗳气、吞酸、呃逆等胃气不降等见症。治疗上,则遵从叶天士“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的指导思想,在调脾胃升降基础上,辨证调治肝胆。

胃脘、胁肋胀痛,善太息,因情志失调而加重的肝胃气滞胃痛,合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实、川芎、香附、甘草等)。胃脘隐痛、痛连两胁,情志抑郁,神疲纳差的肝郁血虚胃痛,合用疏肝和胃、健脾养血的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甘草等)。胃脘部有灼热感,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的肝火犯胃胃痛,合用疏肝清热、和胃通降的左金丸合(吴茱萸、黄连)。胃脘隐痛,灼热心烦,饥不欲食,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的肝胃阴亏胃痛,则合用柔肝滋阴、益胃生津的一贯煎(生地黄,当归,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如果阴津已伤者,当慎用香燥理气药。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干呕或口吐涎沫,遇寒可加重,或伴有巅顶部冷痛、头晕的肝胃寒凝胃痛,则合用暖肝温胃、理气止痛的吴茱萸汤加良附丸(吴茱萸、高良姜、草豆蔻、砂仁、香附等)。 

三、寒温并用

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升降失司,可出现清浊不分、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表现为恶心、反胃、嘈杂、吞酸、下利、便溏等,以呕吐下利为主症。这种寒热错杂,常夹气滞、夹血瘀,兼情志抑郁,常致脏腑功能紊乱。治疗则遵循“寒温并用”原则,使药效各趋其所。

马老认为,半夏泻心汤不单是调理脾胃升降第一方,也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除痞散结第一方。临床常用药味及用药剂量:法半夏12g,炮姜10g,黄芩15g,黄连6g,党参15g,大枣12g,炙甘草6g。其中半夏(辛平)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辛温)温中运脾以升清,黄芩、黄连(苦寒)苦寒清热以降胃气,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补中益气为佐助药,甘草(甘平)补中益气,即为佐助药,又调和诸药为使药。因半夏有毒,常用姜汁或白矾水制,姜制半夏偏温燥,白矾水制法半夏,较和缓,故常选用;干姜温燥之性较甚,故常用炮姜;因人参价高,故马老常选用党参代替人参。半夏泻心汤原是针对“心下满而不痛者”而设,但各种慢性胃病除有胃脘胀满之外,也常见胃痛之状,或气滞而痛,或血瘀而痛,或肝气犯胃而痛,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常还配合其他方药化裁而用。如痛有定处瘀血作痛者合用丹参饮(《时方歌括》檀香、砂仁、丹参,因檀香价高用广木香代),通过行气活血而缓解疼痛;胃脘胀气滞作痛者行气则可酌选木香、佛手、藿香;嘈杂烧心返酸而痛者,选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对于消化性溃疡而胃脘冷痛喜按者,则配用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饴糖)。“胃不和则卧不安”,因其上热下寒,阳不入阴,临床还多见夜卧难安不寐,又宜合用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川芎、茯神)治疗。

四、补消结合

因慢性胃病常表现为虚实相兼,故治疗上也强调“补消结合”。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等虚实相兼证,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以白术、枳壳(《金匮要略》枳术汤),以白术健脾燥湿化饮,枳实行气散结消痞,合用以强健脾胃,消食化滞,消痞除满。气短纳呆食少,则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酌加焦楂曲、炒二芽、鸡内金、鱼腥草,或隔山橇、鸡矢藤等消食药。当胃病又出现大便燥结时,在调补脾胃方药中酌加肉丛蓉、郁李仁、决明子、当归等润肠通便。

总之,治疗慢性胃病,首先应遵循中医临证思维,以四诊收集病情资料,以脏腑八纲分辨病证,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大多能取得良好疗效。与此同时,马有度教授认为,诊治慢性胃病还应适当参照西医诊断,结合不同疾病特点有针对性地组合方药,则收效更捷。而参照西医诊断还可避免误诊误治,如胃癌切不可误当一般脾胃病处治,有手术指征者应尽快转请西医外科治疗,术后再以中医药辨证调治,如此中西医优势互补,则临床预后更佳。


兼夹症的治疗

气短明显者,改党参为生晒参12g,加黄芪30g以益气健脾。阳虚畏寒者,加附子15g以温中散寒。气滞胀痛者,加炒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以行气通络止痛。脘腹胀满者,加陈皮10g、厚朴12g、炒莱菔子15g以行气消积。恶心嗳气者,加紫苏叶12g、藿香15g以和胃止呕。嘈杂烧心返酸者,加乌贼骨15g、瓦楞子15g以制酸止痛。纳呆食少者,加用炒山楂15g、炒神曲15g、炒二芽15g、鸡内金12g以化食消积。便溏腹泻者,加葛根30g、泽泻15g、车前草15g以分消水湿、升提止泻。情绪抑郁或低落者,加郁金15g、佛手12g以疏肝解郁。

1、病后饮食调养:做好四个要:第一,要荤素合理搭配,第二,要少量多餐,第三,要容易消化,第四,要营养丰富。可常喝山药苡仁粥,藕粉羹、葛粉羹等养生粥羹,有利于胃病康复。

2、病后精神调养:常打笑哈哈,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少生闷气,避免无端生气,可使肝气舒达,肝木不克伐胃土,中气健运,有利于胃病康复。

3、病后养生功法调养:经常练习八段锦,特别要多练练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也可逍遥散步,在练习时和散步中配合调息法,把呼吸练得和匀深长效果更好,也可在睡觉前顺、逆时针揉按腹部,助脾升胃降气机运转,有利于胃病康复。

4、病后针炙调养:经常艾条炙或手指压然谷、太白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等穴位。可在夏季三伏天选取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使用药物穴位敷贴,可载药循经,蕴阳祛寒,增强肝脾胃功能,有利于胃病康复。

 

医案

病案1:张某,男,30岁,初诊:反复胃胀隐痛5年,时有嗳气、反酸,因平素性情急躁,工作紧张,饮食欠规律,胃脘不适未引起重视。1月前胃痛发作频繁,饥饿则发,进食缓解,时有黑便,易腹泻。现胃脘胀满不适,胃痛时作,嗳气、反酸、恶心,胃纳欠佳,大便一日四行,稀溏呈黑色,且生气后诸症加重,舌淡红苔黄偏腻,脉弦细。中医辨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之痞证,治当疏肝健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12g,黄连10g,黄芩15g,炮姜10g,煅乌贼骨30g,党参30g,焦山楂15g,神曲10g,木香12g,砂仁12g,佛手15g,炙甘草6g,大枣10g,泽泻15g,车前草30g。7剂,1日1剂,分3~4次温服。

二诊:服7剂,颇有效,目前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大便由黑转黄,日三行略稀不成形,胃纳尚可,偶有反酸,尿黄热,舌淡红苔黄,脉弦细略数。肝胃之气虽得以调和,但仍未复原。上方去神曲,加白术15g,茯苓20g,嘱再服7剂。1月后电话随访得知,患者述胃痛、黑便已止,大便基本成型,嘱其注意调情志,慎起居,合理饮食。

按:本例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的慢性胃病,中医称为胃痞。方中法半夏辛温以散结除痞、降逆止呕,炮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开痞,四味相伍,彰显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运,故半夏泻心汤中又以党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炙甘草补脾和中以调和诸药。而加用煅乌贼骨制酸止痛,焦山楂、神曲消食散瘀、和胃化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本患平素易腹泻,且大便稀溏一日四行,配用泽泻、车前草,分清浊以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全方共凑疏肝健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体现了胃病补消结合的治疗原则。诸药合用,结合调养措施,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消失,诸症自愈。

病案2:冯某,女,55岁,初诊:患者自诉大便秘结30余年,常四五日一解,甚则一周一行,便质燥如羊屎,常自购开塞露或“通便茶”以应急,十分苦恼,遂求中医以图根治。刻下胃胀隐痛,尚觉胃脘冷凉,大便秘结,已五日未解,四肢不温,纳食尚可,舌淡苔白略黄,脉沉细无力。辨为脾胃阳虚、燥屎内结,治当温补脾胃、润肠通便,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加减:

法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30g,白术50g,枳实15g,肉苁蓉30g,郁李仁30g,当归30g,决明子30g,大枣10g,炙甘草6g。7剂,1日1剂,分3~4次温服。

二诊:上方已服7剂,疗效佳良,现大便通畅,一日一行,脉细稍有力。患者顽固性便秘虽得以缓解,但虑其脾胃阳气亏虚仍未复原。上方去黄连、黄芩、加黄芪30g,茯苓20g,白术剂量减为20g,以加强温补脾胃之力,嘱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身无不适,仍嘱患者合理饮食,忌贪凉饮冷,慎起居,以防便秘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脾胃阳虚、燥屎内结之证。患者长期便秘,腑气不通,致便胃气不降,脾胃纳运失调,胃肠津液不足,日久阴阳互损,脾胃阳虚。用半夏泻心汤升降同调、寒热并用,首先恢复脾胃升降运纳,其次合用枳术丸,重用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的白术,以益气健脾,增强脾胃纳运之动力,枳实破气消积,以助推胃肠传导、荡除胃肠之积滞,二者相伍,一补一消,从而有利于大肠传导糟粕之功能。而加用肉苁蓉、当归、郁李仁、决明子等温肾助阳、养血活血之品,以达润肠通便之效。诸药合用,共凑温补脾胃、润肠通便之功,结合调养措施,困扰患者的长期便秘得以治愈。

  

  作者:邹洪宇,副主任中医师,工作单位:九龙坡区中医院。

黄学宽,重庆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