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读书体会(张雪锋)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02-21 16:25:32   文字大小:     

全国名老中医马有度传承工作室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2022年6月至2022年12 月

继承人姓名 张雪锋 指导老师姓名 马有度

著作名称:《黄帝内经》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读《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按:此条开宗明义,点出本文讨论的题目,生气为什么通于天。

  “通天者”,王冰未做注释;中华典藏书,为具体说明,认为是人的生命活动;《任应秋讲<内经>》认为是通晓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黄帝内经太素校注》认为是天人合一。

  联系上下文及题目,不难看出,其实是讲“生气”,即人的生命活动。

  翻译如下:自古以来,生气都是与天想通的,是生命的本源,其源于阴阳二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按:此条在讲,所有的气都与天气相通,不论是人还是物的气,符合中国关于万物都是气组成的认识。另,《任应秋讲<内经>》认为不应该有“九州”,因为后面都是在讲人之气,其实也可以讲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按:此条完全在讲人之气,即生气,“其生五”可能在讲生气生于五脏或五行,“其气三”多翻译为其气分为三阴三阳,虽然不甚满意,但也能成文,“数犯此者”中的“此”可能是至五脏、三阴三阳、也可能是生气,先内部受损,然后“邪气伤人”,因此这是寿命的根本。另,《任应秋讲<内经>》认为其生五,是指阴阳二气可生成五行,也能成立。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按:“苍天之气”此处应该是讲自然之气,结合后文“阳气固”,应更偏重于讲阳气,第一次点题“生气通天”;“清净”《任应秋讲<内经>》认为是稳定、有规律,但结合后文讲“天运当以日光明”,更倾向于《太素》中所引吴崑注:“清净,谓上下天光,无疾风骤雨之意。”,因此“清净”,可以想象为晴天万里无云,无风雨雾露,也不是骄阳似火,向冬日的暖阳或春季初期的太阳,让人想要沐浴在阳光下,但不至于晒伤的情况,应该是温润和煦之意。这样讲,后文顺之则阳气固,就好理解了,但是“此因时之序”就不好讲了,但如果按照将清净当成有规律,好像与清净不是十分贴合。因此应按前面理解,这样可勉强翻译为:苍天之气清澈明净,精神就会好,阳气如果也是这样,即使有邪气,也不能伤人,这就是四季调养的目的(暗指:要想阳气温润和煦,那么一般就应该顺应四时)。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按:承接上条,讲如何养生,但“服天气”有两种讲法:1.顺应四时,2.吸收天地精气,都可以,但第一种讲法可能在现实中更有操作意义,不然,有点练气功的感觉了;“通神明”,从《太素》看是指与天气阴阳相通,从字典看也可以是精气异常精纯。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按:“失之”可能指不顺应四时,但结合前后文,应该是之“生气失去温润和煦之性”,然后就有上述后果。与《阴阳应象大论》中“九窍为水注之气”相呼应,本段虽然描述的是“生气失去温润和煦之性”的后果,其实在讲阳气虚弱的后果,即结尾所说“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按:本条再次论述阳气应当温润和煦,就像清空万里一样,“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同时引申出阳气应该向上、卫外的特性。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按:此条有两种解释:1.在寒冷的情况下,应该在室内,减少活动,但是如果起居妄作,阳气浮于外,则容易被寒邪所伤;2.受寒以后,会出现寒战(《任应秋讲<内经>》认为“运枢”就是寒战)、头晕目眩、神志不宁(《任应秋讲<内经>》认为是“起居如惊”),阳气就浮散,不能卫外、固护了。从上下文讲,第二条应该更合理,因为后文均在讲症状。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按:讲伤于暑的症状,《任应秋讲<内经>》同时提出伤暑,可有汗,也可无汗,体若燔炭时多无汗,后文才汗出而散。但可能也有不同,如桂枝汤有汗,从解表讲,也该解表。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按:此条讲伤于湿及湿热可能出现的症状。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按:此条讲伤于气的症状,可能多为气虚而言。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按:此条讲阳气亢盛伤精,夏天进一步损伤阴精出现的后果,并进一步描述了出现的症状,描述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按:此条讲大怒导致形体与阳气分离的情况,“上”有认为是头部,但大多还是认为是上焦,此条为“薄厥”的病机。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按:可能与上条相承接,进一步描述薄厥的症状,也可能是另外描述偏枯的症状,认为一侧筋伤后的症状,同时汗出偏沮,可能有两种解释:1.一侧汗出,久久伤阳,故导致偏枯,2.一侧有病,病侧不汗出,从全文看,应该是第一条多一点。而且从后文看,可能与前文“薄厥”条不相关。

汗出见湿,乃生痤。

按:此条讲“汗出见湿”,是指阳气被寒水所郁结,而生痤疮。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按:此处讲肥甘厚味之人,湿热久积,生热,内热与外热相互吸引,足生大丁。

劳汗当风,寒薄为齇,郁乃痤。

按:此条再次讲“汗出”时被阳气被寒气所郁结,而产生痤疮。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按:讲了一下阳气的功用。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按:再次论述寒郁气滞导致的生热,出现疮疡,同时讲述寒气从腧穴入里导致善恐及善惊的病理。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按:讲述了汗出未完,身体比较虚弱,感受风寒邪气后,发展为风疟的病机,与后世“汗出当风,久伤取冷”相应。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按:上文从“汗出见湿”开始,多于外感风寒,阳气闭郁有关,因与多种疾病有关,故提出“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按:再次提及“清净”,应该还是一个阳气的状态,与前文同,阳气在该状态下,人体不会被邪气所侵,再次提出这是四时养生的目的。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按:此处提出病久,病情会传变,同时提出阳气蓄积,上下不通,应该有的治法,同时对粗工可能的错误治法提出批评。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按:提出阳气平旦、日中、日西的状态,特别提出日西时应该如何调养,对于违反上述三个时段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描述。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按:自此开始论及阴阳的作用,第一句多处理解为藏阴精而产生阳气,多认为阴指五脏,阳指阳气,比较可取。但阴也可能就是阴精。从后文讲,阴精可能性更大。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按:此处讲阳偏甚,阴不制阳的症状及导致的疾病。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按:此处讲阴过剩导致的后果,更像阳气不足的后果,出现五脏不调和的情况,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按:陈,通“阵”,意义是战阵,引申为调和。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按:多处解释为风邪侵袭人体,渐渐损伤阳气,然后导致精血受损,这就是邪气伤肝;但是可能也可解释为风为阳邪,侵入人体后,阳气亢盛,精血受损,这就是邪气伤肝。后一种似乎更合理。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按:此处讲食伤脾胃,筋脉横逆,松弛,便脓血,变成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按:此处有认为饮水、有认为饮酒,饮水应该多一点,原意是饮水多了肺叶上浮,故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按:此处指在不适合的情况下勉强入房,导致的损伤,高骨指腰部的脊骨。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按:此处提出养阴调养的要点,同时认为阳气更为重要,但也要相互调和,并举例说明。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按:讲了阴阳三种可能的情况。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按:此处讲感受露风导致的感冒。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按:春为肝木之季节,风邪为木邪,两者相合,脾胃大损,故腹泻不止。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按:夏季伤于暑,为热,再于秋伤于凉,热欲外散,寒欲入里,故寒热不止。

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

按:多处认为秋初仍为长夏,仍以湿邪为主,秋后以燥邪为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按:冬伤于寒,寒气未解,春天阳气生发,郁而化热。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按:四季更替,不断的损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按:第一句中,五宫多解释为“五脏”,此后对于出味过于酸,描述符合五脏变化外,此后的描述与第一句的体例不相符合,另外再《太素》中每句的前后顺序还不一样,因此第一句应该更为重要,此后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就像既往伤寒论学派中的错简派一样。但不必深究,记住第一句就行了。


总结:本文全文主要围绕生气通天进行描述,起始点题以后,由天气及人气,天气的性质,再描述天气与人气的相似性,以及违背天气本性可能导致的损伤,并举例说明人气受损导致的疾病,进而论证两者的一致性,同时再次论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导师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学生张雪锋对中医养生有较好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有一定的认识。中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儒都讲,中医引入这种观念,成为了中医的独特的健康观。本文说理尚不充分,还需进一步提炼。